搜索 导航

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来源:南京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日期:2019-09-30点击:772

9月28日,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高层论坛)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在高新区召开。来自国内外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聚一堂,就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最新学术成果、产业前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研讨。

   

论坛背景

本次论坛主题为“健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机遇与挑战”,旨在搭建互相交流学习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展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与高端产业应用的融合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健康中国呼唤生物医学工程”“器官芯片的制造与测量”“医学人工智能”等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


院士报告

程京院士、张兴栋院士、顾晓松院士等行业内专家与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及神户大学的教授们就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的教育模式、研究方向进行了交流与学习。


程京院士 做了题为“健康中国呼唤生物医学工程”的精彩报告,围绕生物芯片及相关医疗器械,分享了临床医学与科技转化领域的卓著成果,涵盖疾病预测、健康监测、健康调理、早期诊断、伴随诊断、运动康复、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大健康科技与产业,报告博古通今、中西医结合,精彩纷呈。

张兴栋院士 做了题为“再生医学中生物材料的进展”精彩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发现、机制研究、应用与产业化,这些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可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从而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方向,成为中国定义的生物材料新概念,为世界生物材料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顾晓松院士 做了题为“科技创新与智能医学发展”的精彩报告,围绕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构建及其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从基础创新到深度研究,从占领知识产权与关键技术的国际制高点到临床转化应用,打造产业化精品、树立中国品牌,生动地展示了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中国创新与制造的模式与力量。

   

特邀报告嘉宾

会议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此次论坛的特邀嘉宾,所述报告令人受益匪浅。


承办单位

会后,各位专家参观了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研究院工作人员向众多来访专家介绍了研究院的成立背景、研发中心及转化模式。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研究院可以继续聚焦优质项目,全力提升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绩效,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行业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3月,依托、东南大学、苏州高新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方在创新科技成果、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撑,初步建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医疗器械为研究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围绕医疗器械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


技术成果

一方面,以“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化,研究院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发展趋势,部署了器官芯片、可降解医用镁合金材料等两大战略前瞻性技术。

目前,器官芯片项目组完成了肿瘤器官芯片的开发,已在南京脑科医院、正大天晴等单位投入试用。血管芯片、心脏芯片等多种器官芯片的开发也陆续产出成果,成功获批国家航天员中心太空器官芯片项目。



生物医用镁合金材料在多种型材的制备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成立产业化公司。凭借着过硬的技术研发实力,公司目前已和包括美敦力、乐普医疗、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鼓楼医院、江苏省口腔医院等30多家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研究所所及医院建立了服务和供销体系,项目负责人成功获批了省、市、区各级创业人才项目。


工程转化

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创新产品研发。研究院建立了工程转化中心,帮助规划产品开发路线,指导项目团队以专业化、合规化流程进行产品开发,目前已开展了数字PCR、甲烷氢呼出气体检测仪等16个创新医疗器械项目的开发,其中7个产品已基本完成开发。

  

 

随着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MAH)在国内的推广,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进一步解绑。研究院工程转化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优化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助力科研工作者打通医疗器械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 工程转化”。在MAH制度下,借助于研究院的工程转化中心平台,专家学者可以“一门心思做科研”,而将二次开发、产品实现、临床试验、法规注册、新产品导入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交给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完成,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